- 王盛青;尤宏争;邵蓬;王汝强;
采用静水法在室内对3种规格文蛤在不同温度、盐度下的滤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8~28℃)试验时,文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3℃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值减小;两者之间的比值(原子数O∶N)在23℃时达到最大;文蛤的滤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3℃时到达最大,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其之减小。在盐度(13~33)试验时,文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23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盐度的升高其值减小;两者之间的比值(原子数O∶N)在23时达到最大。文蛤滤食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当盐度在23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盐度升高其值减小。
2016年02期 v.20 69-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2 ] - 侯强红;谭磊;邓兴珍;刘伟;
为研究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的核糖体(rDNA)小亚基基因(rrnS)部分序列(prrnS)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所获得prrnS序列构建黑斑蛙裂头蚴与其他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的prrnS,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9株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的prrnS序列长度均一致,为330 bp。经分析显示,黑斑蛙裂头蚴prrn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蛙裂头蚴的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遗传标记。
2016年02期 v.2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付湘云;孙渝易;
阿拉尔十二团万头猪场一头新生仔猪发生一起皮肤病变,表现为背臀部皮肤不同程度白斑、脱屑、脱毛、结痂等现象。为了探究引起杜洛克背臀部皮肤病变的可能原因,手术切取背臀部病变部位皮肤并制作成石蜡切片,皮肤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后用于显微镜观察,分析病理皮肤组织结构变化。显微镜下观察表皮角质层变薄,棘细胞层增宽,表皮突变宽或向下延伸。真皮网状层胶原纤维排列不整齐,走向凌乱且结构不清晰,皮肤附属器减少或萎缩,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腔增大内含大量红细胞。本病疑似基底细胞癌早期,确诊此病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2016年02期 v.20 78-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崔东明;孟星宇;李婷;田玉华;李沐;李璐;胡薇;
为制备梅花鹿鹿茸顶端间充质组织及软骨组织miRNA芯片,分离鹿茸间充质和软骨组织细胞,利用TRIzol试剂法分别提取细胞的总RNA,并进行miRNA生物素标记,将标记的小RNA在miRNA芯片上进行杂交反应,再进行芯片扫描及数据处理,应用相对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法验证部分miRNA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筛选得到鹿茸间充质和软骨组织miRNA差异表达谱。间充质部位存在的miRNA为289个,软骨部位存在的miRNA条数为304条。其中间充质组织中117个miRNA表达上调,71个miRNA表达下调;软骨组织中97个miRNA表达上调,87个miRNA表达下调;两个组织中共同存在且具有显著差异性表达的miRNA为158个。Real-time PCR法验证结果显示,相对于间充质细胞,miR-1、miR-18a、miR-18b、miR-19a、miR-19b、miR-20b和miR-let-7f的表达均上调;而miR-99b、miR-130b及miR-184的表达均下调,与芯片结果一致。
2016年02期 v.20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4 ] - 谭磊;王先坤;周湘;孙悦;刘伟;
为阐明多头带绦虫湖南分离株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18S序列构建多头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PCR技术扩增多头带绦虫的18S基因,应用Clustal 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利用Mega4.0程序进行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结果显示:所获得的18S基因序列长度一致,均为1 080 bp,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多头带绦虫分离株与已知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支。多头带绦虫18S基因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可以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多头带绦虫的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
2016年02期 v.20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 ] - 于宏珠;程建鑫;张冰;李丕鹏;陆宇燕;
为提高人工养蛇的成活率,对实验室饲养的棕黑锦蛇进行初步健康检查。通过解剖观察,发现部分蛇患有肾脏疾病,病变肾脏可分为两类:肾脏水肿和肾脏坏死。组织学观察,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类似哺乳动物病变肾脏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而这两种病变均为肾衰竭的前期表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损伤,导致了其生活状态不佳,而引起疾患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16年02期 v.20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1 ] - 孙亚茹;彭安权;张爱武;杨帆;赵航;王建科;李新培;程世鹏;
为探索不同配种方式对丹麦咖啡色水貂繁殖的影响,选取健康母貂270只,随机平分为A、B、C 3组,A、B、C 3组内各设3个平行组,依次为A_1、A_2、A_3,B_1、B_2、B_3,C_1、C_2、C_3组,每小组30只;A组母貂配种1次,B组母貂配种2次、C组母貂配种3次;配种方式为1,1+8,1+8+1。在相同的环境及饲养条件下进行饲养,观察统计母貂的产仔率、平均产仔数、平均存活数、妊娠期等指标。结果表明:A组和B组之间平均产仔数无明显差异,但A、B两组之间妊娠期差异极显著,且A组的平均产仔率与平均存活数明显低于B组;C组与A组之间平均产仔数差异显著,且A组妊娠期明显高于C组,但C组的产仔率和平均存活数远远大于A组。通过试验发现,采用1+8+1的方式配种,产仔率高,平均产仔数和平均存活数高。
2016年02期 v.20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2 ] - 邱启官;胡志刚;佘振华;邹荃;
2014—2016年,长沙生态动物园6例猛兽发生肠梗阻,包括1只美洲豹、2只棕熊和3只小虎。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这6例肠梗阻分别因误食了车胎小块、棉布手套、冷冻肉、毛球、麻绳及蛔虫寄生所引发。文中对该6例肠梗阻的诊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动物园饲养猛兽的肠梗阻预防和治疗提出具体建议。
2016年02期 v.20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