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量
饲料中真菌毒素对反刍动物的危害、毒性机理及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曲可;潘悦;张淼;赵婉竹;甄玉国;孙喆;王贺;王涛;真菌毒素会引发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问题,对全球饲料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我国畜牧业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反刍动物采食的饲料在收割和储存过程中极易受到真菌的侵袭,从而引发真菌毒素污染。目前,关于饲料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猪、家禽等单胃动物,对于反刍动物的关注相对较少。综述了几种主要真菌毒素对反刍动物的危害和毒性机制,并探讨了相应的脱毒方法,以期为反刍动物的健康生产提供参考。
骨质疏松快速完全逆转——来自鹿科动物的认知与探索
王静;何阳;赵妍;王舒婷;马超;王文英;张国坤;李春义;骨质疏松症是世界第四大慢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只能有限地延缓其进展,无法完全抑制或逆转性治疗。雄性鹿科动物每年因鹿茸完全骨化成鹿角,会发生严重的生理性骨质疏松,然而其会在1个月内完全逆转。系统性阐述了鹿生理性骨质疏松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鹿茸、鹿血、鹿骨等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应用。提出精准应用逆转期鹿茸、鹿血、鹿骨以进一步提升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抑制甚至逆转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张馨元;孙义乐;宋军;张岩;黄翠;盖广辉;孙丽英;张耀辉;韩欢胜;性别控制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繁育手段,在家畜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益。性别控制技术包括受精前的X,Y精子分离法、受精胚胎的早期性别鉴定法以及环境控制法等。近年来,性别控制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利用流式细胞仪分离精子实施性别控制,准确率达97.14%。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综述了应用流式细胞光度法、免疫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电泳法进行X,Y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以及通过胚胎性别鉴定、调控受精过程中pH、激素水平、输精时间等环境因素进行家畜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为家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熊蜂孢子虫
徐磊;黄嫦娇;郑晖;肖颖;宋战昀;何永强;吴姗;郑腾;张体银;为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熊蜂孢子虫PCR检测方法,根据熊蜂孢子虫ITS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建立了熊蜂孢子虫的PCR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熊蜂孢子虫DNA的最低检测限为2.19×10-5 ng/μL,熊蜂短膜虫、熊蜂微孢子虫、布赫纳蝗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西方蜜蜂微孢子虫均未出现特异性条带,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最低检测限下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对57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建立的熊蜂孢子虫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较高的灵敏性和较好的稳定性,适用于进口熊蜂孢子虫的检疫、实验室检测和疫情监测。
亚洲小爪水獭β-干扰素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毛颖津;吕梦娜;陈武;吴亚江;代军威;翟俊琼;为研究亚洲小爪水獭β-干扰素(IFN-β)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基于GenBank中海獭、水貂等IFN-β基因序列,通过保守区域比对,设计特异性引物,从亚洲小爪水獭脾脏中扩增IFN-β基因,并对IFN-β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小爪水獭IFN-β基因长561 bp,共编码18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22.07 kDa,等电点为6.43,分子式为C997H1573N259O289S8,原子总数3 126。该蛋白为稳定亲水性蛋白,前2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且存在跨膜结构,1~4位氨基酸位于膜外,5~27位氨基酸位于跨膜区域,28~186位氨基酸位于膜内。对IFN-β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其与海獭(XM_022517564.1)核苷酸相似性最高(99.3%),进化树显示其与海獭、北美水獭同属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为水獭β-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和生物学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学术名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刘光清 研究员
中国农业大学 武振龙 教授
塔里木大学 钱文熙 教授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魏炳栋 研究员
延边大学 杜锐 教授
古林农业大学 李志鹏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孙永峰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崔凯 教授
大连海洋大学 王伟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任东波 副教授
大连名威貂业有限公司 张志明 高级畜牧师
浙江大学 胡福良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杨连玉 教授
浙江大学 邹晓庭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赵 权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马红霞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杜 锐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秦贵信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王桂芹 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 王全凯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刘国世 教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