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兴
对近几十年来AI与AIV发生的变化 ,例如AIV变异多样、易感动物谱扩大、致病力增强、显性感染病例增多、感染哺乳动物 (禽—猪—人、禽—人—人 )和AI疫源地等作了归纳阐述。介绍了特禽 (火鸡、鸵鸟、野鸭与鸭、鹌鹑、孔雀和八哥等 )禽流感概况 ,论述了我国防制禽流感的思路。
2004年03期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7 ] - 赵蒙,邹兴淮,常忠娟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及激光速率散射比浊法对蓝狐阴茎中某些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分析 ,得出与蓝狐生殖有关的睾酮 (T)、孕酮 (P)、17β -雌二醇 (E2 )、生长激素 (G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其含量分别为 (2 0 5 0± 3 6 5 )ng/g、(0 6 7± 0 12 )ng/g、(99 2 5± 9 87)pg/g、(18 2 1± 2 98)ng/g、(4 5 6 3± 5 2 9)mIU/g ,得出与蓝狐生命活动有关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生物信使cAMP、cGMP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成分含量分别为 (1 17± 0 17)ng/g、(2 6 13± 3 6 6 )ng/g、(2 1 39± 2 89)ng/g、(2 7 75±3 18)ng/g、(0 0 8± 0 0 1)mg/g、(0 0 7± 0 0 2 )mg/g、(0 0 4± 0 0 1)mg/g。
2004年03期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5 ] - 杜智恒,白秀娟
对梅花鹿的生长激素基因I部分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 ,序列长度为 14 6 6bp ,现已将该序列提交到GeneBank上。GeneBank中的Blast分析表明 ,梅花鹿生长激素基因I与马鹿同源性为 99% ,与鼷鹿同源性为84 %。
2004年03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75 ] - 王艳红
分别对 8对梅花鹿茸二杠茸与三杈茸中总磷酯和牛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梅花鹿茸二杠茸与三杈茸之间的总磷脂和牛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2004年03期 135-13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70 ] - 刘培源,白秀娟
依据梅花鹿和马鹿与驯鹿、鸡、猪的种属性差异 ,设计了 1对特异性鉴别引物 ,对血茸片的真品和伪品进行PCR扩增 ,结果表明 ,真品与伪品扩增片段的数目和长度不同 ,以此便能够鉴别出血茸片真伪。
2004年03期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0 ] - 刘宁,江涛2004年03期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于守平,贾冬舒,郝秀平
选择体质、体型、健康状况、产茸性能相近的梅花鹿 5 0头 ,随机分为 2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 ,将“复方增茸剂”混于试验组梅花鹿饲料中 ,每日饲喂 1次 ,连续饲喂 70d ,观察“复方增茸剂”对鹿茸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应用“复方增茸剂”后 ,试验组鹿茸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2004年03期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程世鹏,闫喜军,吴威,肖家美
以SPF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从国外引进的疫苗中分离到犬瘟热弱毒株CDV3 。对犬瘟热弱毒株CDV3 的理化特性 ,细胞病变规律 ,病毒毒价 ,核酸型、血清学交叉反应 ,试验动物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等内容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犬瘟热弱毒株CDV3 可作为狐犬瘟热疫苗生产用毒种。
2004年03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4 ] - 颜伟玉,潘珂,李琳,曾志将
通过在调温调湿箱中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并采用人工配制的食物饲喂 1日龄的工蜂和雄蜂幼虫 ,人工培育出工蜂和雄蜂。记录幼虫生长期间消耗的总食物量 ,利用弹氧式测热计测出食物的能量 ,计算出培育1只工蜂和 1只雄蜂所需的能量。结果表明 ,室内人工饲养蜜蜂幼虫的结果与自然蜂群相符合 ,培育 1只工蜂需要 74 8.99J,而 1只雄蜂需要 2 4 5 1 39J ,两者的比例为 1∶3.2 7。
2004年03期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4 ] - 韩庆,张彬,夏维福,游江
以 2 35 .75~ 339.4 0g的成年笼养灰胸竹鸡为研究对象 ,对笼养灰胸竹鸡 (2 6♀、14♂ )的 2 6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按性别分组统计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 ,所测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之间有差异 ,但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
2004年03期 148-15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02 ] - 孙永梅,史延平,韦月平,汤显伟,赵凯,公里
以 2 0只肉用型英国布特火鸡为材料 ,测定了红细胞、白细胞及其分类、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脆性、血沉、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血浆无机盐钾、钠、钙、氯等2 3项血液指标值。按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 ,并对总体正常值范围进行估计 ,获得了肉用型火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参考值 ,为肉用型火鸡的生物学种质特性研究及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4年03期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0 ] - 崔勇华,车轶,朱玉芳,徐瑾
应用蛙心离体灌流方法 ,研究了镧离子对蛙心肌生理功能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镧离子对蛙心有短暂的兴奋作用 ,随浓度的升高 ,镧离子对蛙心的作用会由兴奋转向抑制。
2004年03期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钱伟平
研究了蟾蜍受精卵的孵化过程 ,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及幼蛙的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同时 ,采用人工诱导排卵的方法 ,进行了蟾蜍在人工条件下的受精试验 ,并对人工诱导的蟾蜍卵细胞进行了孵化试验。结果表明 ,自然条件和人工诱导条件均能够完成蝌蚪的孵化和发育 ,但是在蝌蚪的变态阶段存在较高的死亡率。
2004年03期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7 ] - 王立春2004年03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王春生,白秀娟,宁方勇
为了解决林蛙输卵管难以直接度量的问题 ,并为中国林蛙的产油率、育种选择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种较直观的估测方法 ,通过屠宰试验测定了相关数据 ,并对其左右输卵管的重量进行了显著性比较 ,结果表明 ,林蛙左右输卵管的重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林蛙左右输卵管重量之和与体重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r=0 78) ,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y =2 19+41 84x)。
2004年03期 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0 ] - 刘进辉,江辉,谭理琦,周玉林,李丽平
对 3只成年不同时期的大鲵精巢进行大体解剖及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结果表明 ,大鲵精巢由被膜和实质构成。被膜由外层的腹膜和内层的白膜构成 ,白膜从精巢头部向实质伸入形成隔膜 ,把精巢实质分成许多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精小叶 ;大鲵精巢实质由皮质部和髓质部两部分构成 ,皮质部主要由精小叶和少量的间质组织构成 ,精小叶内分布有生殖细胞聚集而成的精小囊和壶腹。雄性大鲵的生殖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都是在精小囊和壶腹中进行 ,不同时期的精巢内的生殖细胞发育有一定的规律 ;髓质部主要由丰富的血窦、毛细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构成。
2004年03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5 ] - 刘鉴毅,谭永安,庄平,李长松,谭启森,刘明国,陈溢安,卢兴孙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2004年03期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1 ] - 胡家会,张永忠,张培玉,黄勇,许恒龙
采用玫瑰无须鱼巴的水生毒性试验法对Pb2 + 、Cr6+ 、Se6+ 3种金属离子的生物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3种金属离子对玫瑰无须鱼巴均有较高的毒性 ,有明显的时效性、剂量依赖性和毒性差异 ,且有不同的作用特点。Pb2 + 离子对玫瑰无须鱼巴的毒性最低 ,其最高存活质量浓度为 10 0mg/L ,最低全部死亡质量浓度为 2 0 0mg/L ;Cr6+ 离子的毒性次之 ,最高存活质量浓度为 2 0mg/L ,最低全部死亡质量浓度为 2 0 0mg/L ;Se6+ 离子的毒性最高 ,最高存活质量浓度为 2 0mg/L ,最低全部死亡质量浓度为 12 0mg/L。随着 3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 ,玫瑰无须鱼巴的死亡率逐渐升高 ,就同一离子浓度而言 ,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 ,玫瑰无须鱼巴的死亡率逐渐升高 ,均无性别差异。用直线内切法分别得到 3种金属离子不同时间对玫瑰无须鱼巴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 (LC50 )。
2004年03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0 ] - 李和平
讨论了东北梅花鹿依据经济指标确定育种目标的问题 ,以及在东北梅花鹿育种规划中 ,应如何挑选在综合育种目标中的生产性状及其对应的选择性状。并着重介绍了应用综合育种值作为数量化育种目标的方法。指出在确定以茸用为主的东北梅花鹿育种目标时 ,除了主要考虑茸用性状外 ,还应适当地考虑繁殖和使用寿命等性状 ,同时对于直接影响茸鹿生产效益的直接性状和次级性状不容忽视。
2004年03期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2 ] - 赵云蛟,钱爱东,李公美,姚纪元
介绍了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特点、基因型和检测方法 ,综述了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并简要概述了我国学者对狂犬病病毒N基因和G基因的序列分析比较结果 ,表明我国狂犬病病毒的街毒存在着地域差异。
2004年03期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3 ] - 金立明,刘忠军
对益生素的分类 ,乳酸菌类益生素的作用机理及益生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2004年03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85 ] - 朴厚坤2004年03期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