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玉;杨福合;王凯英;赵靖波;
为确定水貂适宜氨基酸组成、降低饲料成本,试验选取成年健康公母水貂各60只,随机分成6组,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即赖氨酸2个水平,分别为1.85%和1.7%,蛋氨酸3个水平分别为0.81%、0.99%和1.24%,对采食正常试验组水貂进行了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①日粮赖氨酸水平的变化对公母貂干物质摄入、排出及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蛋氨酸水平的变化对母貂干物质摄入、排出及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公貂粪干物质排出量蛋氨酸水平为0.99%组显著低于蛋氨酸水平为1.24%组(P<0.05),公貂干物质消化率蛋氨酸水平为0.99%组极显著地高于蛋氨酸水平为0.81%组和1.24%组(P<0.01)。②日粮赖氨酸水平的变化对公母貂有机物摄入、排出及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蛋氨酸水平的变化对公母貂有机物摄入、排出及母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公貂蛋氨酸水平为0.99%组有机物消化率显著高于蛋氨酸水平为0.81%组(P<0.05),与蛋氨酸水平为1.24%组差异不显著(P>0.05)。③公母貂蛋白质消化代谢受赖氨酸水平变化的影响不显著(P>0.05);公母貂蛋白质摄入及粪蛋白的排出受蛋氨酸水平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蛋氨酸为1.24%时公貂尿蛋白排出显著高于0.99%水平组(P<0.05),与0.81%水平组尿蛋白排出差异不显著(P>0.05);公貂蛋白存留0.99%水平组极显著高于1.24%水平组(P<0.01);公貂蛋白质消化率0.99%水平组显著高于1.24%水平组(P<0.05),与0.81%水平组差异不显著(P>0.05);母貂蛋氨酸水平变化对各消化代谢率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④1.85%赖氨酸水平组公貂赖氨酸摄入、尿排出及消化代谢率均显著高于1.7%赖氨酸水平组(P<0.05),母貂间差异不显著(P>0.05),赖氨酸水平对公母貂蛋氨酸摄入、粪尿排出及消化代谢率无显著影响(P>0.05);蛋氨酸水平对公母貂赖氨酸摄入、粪尿排出无显著影响(P>0.05),蛋氨酸0.99%水平公貂赖氨酸消化代谢率均极显著高于蛋氨酸1.24%水平和0.81%水平公貂(P<0.01),蛋氨酸水平对母貂间赖氨酸消化代谢率无显著影响(P>0.05);蛋氨酸水平对公母貂蛋氨酸摄入、粪尿排出及消化代谢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蛋氨酸水平的降低,蛋氨酸的摄入逐渐降低,而尿排出蛋氨酸1.24%组显著高于0.99%和0.81%水平组(P<0.05);蛋氨酸0.99%和1.24%水平组公母貂蛋氨酸的消化代谢率均极显著高于0.81%水平组(P<0.01),蛋氨酸0.99%和1.24%水平组公母貂蛋氨酸的消化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
2008年02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0 ] - 龚云登;王祥武;
为预防和控制武陵山地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采用4种药物对该区山羊进行了体内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泰妙菌素和红霉素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霉形体感染具有预防作用,且泰妙菌素和红霉素预防效果最好,环丙沙星、四环素预防作用可靠性差;用4种药物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自然病例和人工病例做治疗及增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环丙沙星组,四环素组差异显著,增重较明显,泰妙菌素组和红霉素组差异极显著,增重非常明显。
2008年02期 69-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朱雪敏;张义;张剑平;杨银凤;
为了研究Ghrelin在驯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以驯鹿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向嵌套PCR RACE技术原理,根据已知的序列设计1条5′末端磷酸化的特异性反转录引物和2对特异性反向嵌套PCR引物,首先进行反转录(RT),然后将反转录成的cDNA进行环化,最后进行反向嵌套巢式PCR,成功地扩增了驯鹿Ghrelin cDNA 5′末端序列。与锚定PCR相比,反向嵌套PCR法具有特异性强、扩增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扩增cDNA 5′末端序列的方法。
2008年02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吕爱军;温洪宇;胡秀彩;
以正常生活状态下的非免疫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材料,采用SDS-PAGE蛋白电泳技术,分析和比较了全血清和皮肤黏液中的蛋白区带数。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血清与皮肤黏液蛋白图谱不完全相同,其中相同的蛋白区带数为9条,血清中特有蛋白带为16条,皮肤黏液中特有蛋白带为10条。计算机辅助分析蛋白图谱,结果提示:赤点石斑鱼血清及皮肤黏液中免疫球蛋白(Ig)的轻链大小为25.0 ku,重链为73.2 ku。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赤点石斑鱼皮肤黏液Ig的理化性质奠定基础。
2008年02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3 ] - 孟德荣;赵国才;付婷;曹春晖;
为了丰富长耳鸮的形态学资料,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长耳鸮有锋利的角质喙以利于撕裂食物;舌后端左右分叉,而且分叉的两侧各有一排尖端后指的角质栉状突,可以防止食物滑落;食管位于气管和颈椎之间,有较大的收缩性;嗉囊不明显;食道胸段粗大,伸缩性强;肌胃壁薄而无明显角质膜,在很大程度上用来进行化学消化,而不是起到研磨的作用;肠道较体长略长,其中小肠为肠道内最长的一段,具有不甚发达的双侧盲肠。并将长耳鸮消化系统与部分肉食和植食性鸟类作了比较。
2008年02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李荣;李文平;
通过用不同剂量的蚯蚓肽(EP)对健康和免疫抑制小鼠灌胃15 d,观察EP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巨噬细胞细胞毒效应以及巨噬细胞和脾细胞产生NO的影响,以探讨EP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发现0.1,0.5 mg/mL组明显提高淋巴细胞增殖率,增强巨噬细胞细胞毒效应,提高巨噬细胞和脾细胞分泌NO的水平(P<0.0l),0.5 mg/mL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P<0.01)。结果表明:一定剂量下,EP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抑制的作用。
2008年02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4 ] - 刘容珍;孔令君;陈仕焯;田允波;
详细介绍了广州鹦鹉繁殖研究中心(欢乐鸟园)吸蜜鹦鹉的场址规划、饲养管理、人工繁殖等技术。
2008年02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3 ] - 邓希海;
从黄粉虫的形态、生物学特征、工厂化规模养殖及黄粉虫的活虫运输等方面对黄粉虫工厂化规模养殖技术作了比较全面详细地介绍。
2008年02期 92-9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7 ] - 张振兴;陈闻;李玉峰;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狂犬病病毒(RV)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大陆地区人、犬、猫、鹿和毛皮兽中的狐、貉、狼、獾狂犬病的流行状况与特点。并对我国在狂犬病防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如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公益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实施对犬猫强制免疫,提高免疫质量等狂犬病防制的建议。
2008年02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9 ] - 钟立成;朱立夫;卢向东;
简要概述了我国驯鹿起源、驯鹿种群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驯鹿文化、经济的若干建议。
2008年02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82 ] - 李国华;胡锐;王立江;戚磊;
从生物学、血液学及遗传学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日本大耳白兔种质特性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该项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8年02期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9 ] - 刘宇庆;吕慎金;殷宝发;魏万红;
主要介绍粪便DNA分析技术的建立背景和该技术在物种鉴定,个体识别,性别判定,种群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该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008年02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6 ] - 曾范利;付长明;刘国明;王全凯;
对引起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洲和欧洲的鹿科动物寄生虫病的多种内寄生虫及外寄生虫进行了介绍。
2008年02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5 ] - 张文慧;卞玉林;钱爱东;
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聚合酶、细胞因子与致病性的关系论述了禽流感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了禽流感的预防措施。
2008年02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8 ] - 2008年02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