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玉妍;郭婷婷;刘志平;
采用上游法分离优化精子,以mTyrod′s液作为基础培养液检测培养液中不同质量浓度肝素对蓝狐精子体外获能的影响,试验设4个肝素质量浓度:0,10,20,50μg/mL,38.5℃、5%CO2培养箱进行孵育,获能培养时间为6 h。利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精子顶体反应率,伊红-苯胺黑染色法检测活精子比率,观测法检测精子活力。培养0,1,2,4,6 h时分别检测上述指标并统计分析,从而筛选出适合蓝狐精子体外获能的肝素质量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肝素可以诱导蓝狐精子获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蓝狐精子体外获能的最适肝素质量浓度为20μg/mL。肝素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短时间培养蓝狐精子体外获能效果明显,但不宜长时期培养。
2011年02期 v.1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薄士儒;李庆杰;王春雨;滕劲松;常志忠;王全凯;
为研究鹿茸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并分析其成分,通过正交试验对超临界CO2流体(SFE)萃取鹿茸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萃取物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建立了超临界CO2流体(SFE)萃取鹿茸的工艺,并鉴定出其中18种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CO2萃取鹿茸的脂溶性成分是可行的。
2011年02期 v.15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5 ] - 杨锡涛;张伟;周学红;
对1995—2010年我国的水貂、狐和貉原料皮均价的年度周期和季度周期的变化进行分析,用龚伯兹(Comperz)曲线法对水貂皮进行生命周期分析,用ARIMA模型进行水貂皮月份价格模型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毛皮原料皮价格的因素,为毛皮及制品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促进我国毛皮产业稳定循序的发展提出3点建议。
2011年02期 v.15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5 ] - 庞运通;吴磊;张可晶;高建国;李咏;
2005年12月28日天津市动物园饲养的1只雌性马熊产2只仔熊(1雌1雄),雄仔被母熊咬伤,于出生后第7 d死亡。对另一只雌仔进行全人工哺育,经过4个月,仔熊生长良好,已能够独立生活。
2011年02期 v.15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3 ] - 刘永张;王荣琼;杨玉钊;肖啸;李群力;
昆明动物园一只圈养麋鹿采食缓慢,左侧下颌外观异样,初期便秘与腹泻交替间断出现,被毛更换延后,初步诊断为牙龈炎症。采取常规口服消炎药处理,收效甚微。肿胀部位逐渐增大,界限明显。后因该病灶恶化,严重影响动物进食,麋鹿胃肠代谢紊乱,快速消瘦而死亡。据其临床症状、动物解剖、实验室检查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分析,综合得出该麋鹿感染放线菌。
2011年02期 v.15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5 ] - 燕永彬;孙静;艾有为;田丽红;
利用双抗体夹心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在玻璃纤维膜、硝酸纤维膜的检测线(T)和对照线(C)上分别喷上胶体金与猫瘟热病毒(FPV)单克隆抗体(3C4)的偶联物、FPV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单克隆抗体,制成检测FPV抗原的猫瘟热病毒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对临床26份虎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并与PCR检测法及韩国(ASAN PHARM.CO.,LTD.Seoul Korea)的金标试纸检测法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该试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检出率与韩国的金标试纸接近,但低于PCR检测法。3种方法总体符合率为92.3%,可以应用于临床检测。
2011年02期 v.15 82-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4 ] - 耿艳杰;
通过对患病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褐马鸡等观赏鸟类临床观察、剖检,并结合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以及生化试验鉴定,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本次病例表明,不同品种观赏鸟类间可以相互感染大肠杆菌病,通过对症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2011年02期 v.1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1 ] - 付春梅;付文龙;王建明;蔡永华;罗金宝;
通过对发病林麝的症状观察、流行病学分析、触诊肿大部位、对病麝所流鼻涕的成分直接观察,以及鼻孔的透气性能,分泌物性状等,对该病做出初诊。细菌培养,结果表明:林麝喉头后侧的深部脓肿是由葡萄球菌引起。对该病采取手术的方法,在林麝副鼻窦处切开小孔,通过对孔内清洗及对鼻窦和鼻腔进行冲洗等方法,配合局部及全身用药,疗效可佳,治愈率高。
2011年02期 v.1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7 ] - 何玉杰;魏琳琳;李世广;沈鹏;秦玲;林华峰;
为革新地鳖虫的人工饲养技术,简化饲养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地鳖虫的产量和品质,对无基质饲养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无基质和有基质饲养条件,对中华真地鳖的生长、脱皮、死亡和雌虫产卵情况进行了2个月的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无基质饲养的地鳖虫体重增加率为47.06%,而有基质的为39.42%;(2)有、无饲养基质的地鳖虫累计脱皮率分别为13.36%和15.12%。(3)无基质饲养的地鳖虫平均每雌产卵数与有基质的接近,但所产的卵块大而饱满,平均卵块重高于有基质的;(4)无基质饲养的地鳖虫累计死亡率为15.56%,而有基质的为29.17%。因此,无基质饲养技术可以在地鳖虫的人工养殖中推广应用。
2011年02期 v.15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吴昌标;张如涯;林平;郑文金;
为掌握福建省鸡球虫病的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采用粪便漂浮法和卵囊培养法对本省的球虫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在实验室对送检的1 500份粪便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地鸡体内有6种球虫,分别是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球虫病感染率达71.5%。潮湿季节球虫感染率高于干燥季节,感染强度平均为157 349 OPG,OPG值范围26 300~325 400,并在5月份出现一个高峰。说明球虫病是本地区养禽业一大限制因素,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2011年02期 v.15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3 ] - 王波;秦贵信;孙泽威;卢家成;李婷琳;
本试验通过植物乳酸菌对豆粉进行液态发酵,在发酵24,36,48,60,72 h时采集发酵样品进行水解度和免疫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1)48 h为植物乳酸菌发酵豆粉的最佳时间,可去除71.08%的β-伴大豆球蛋白和64.22%的大豆球蛋白的免疫活性(P<0.01),对β-伴大豆球蛋白的去除程度显著高于大豆球蛋白(P<0.01)。(2)乳酸菌发酵可显著提高豆粉中蛋白质的含量、水解度(P<0.01)以及体外消化率(P<0.01)。(3)蛋白质的水解度与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免疫活性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P<0.01),与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存在正相关(P<0.01)。
2011年02期 v.15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7 ] - 王君;林华峰;张松影;李茂业;彭燕;
为了探索黄粉虫幼虫体内脂类抗菌物质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应用,用乙酸乙酯对黄粉虫幼虫体内的抗菌物质进行浸提,并用硅胶柱层析法对粗提物进行分离,检测幼虫脂类抗菌物质对2种病原真菌(枣炭疽、番茄枯萎)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粉虫幼虫脂类粗提物的乙醇洗脱成分对2种病原真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番茄枯萎病原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强于对枣炭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脂类抗菌物质质量浓度为200 mg/mL时,应用于果蔬(枣、樱桃番茄)防腐有明显的效果,枣腐烂率下降了29.96%,樱桃番茄腐烂率下降了34.97%,为黄粉虫幼虫体内脂类抗菌物质开发成天然防腐剂提供了试验依据。
2011年02期 v.15 104-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