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延鹏;张光超;高志光;梁玉颖;马泽芳;
为探讨不同水平铜对育成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以蛋氨酸螯合铜为铜源对6组86~146日龄雄性水貂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铜,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通过对脂肪代谢率、氮消化率、氮沉积率和氮生物学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铜添加量为239~249 mg/kg时,可显著提高水貂氮和铜的消化率(P<0.05),但对氮沉积率、氮生物学效价和脂肪代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2011年03期 v.15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延鹏;张光超;高志光;梁玉颖;马泽芳;
为探讨不同水平铜对育成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以蛋氨酸螯合铜为铜源对6组86~146日龄雄性水貂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铜,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通过对脂肪代谢率、氮消化率、氮沉积率和氮生物学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铜添加量为239~249 mg/kg时,可显著提高水貂氮和铜的消化率(P<0.05),但对氮沉积率、氮生物学效价和脂肪代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2011年03期 v.15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延鹏;张光超;高志光;梁玉颖;马泽芳;
为探讨不同水平铜对育成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以蛋氨酸螯合铜为铜源对6组86~146日龄雄性水貂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铜,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通过对脂肪代谢率、氮消化率、氮沉积率和氮生物学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铜添加量为239~249 mg/kg时,可显著提高水貂氮和铜的消化率(P<0.05),但对氮沉积率、氮生物学效价和脂肪代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2011年03期 v.15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明;王井亮;吴义师;陶应乐;
选取健康、体重约56 kg的杜×长×大育肥猪64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头。对照组猪饲粮为基础饲粮加黄霉素20 mg/kg,试验组猪饲粮为基础饲粮加酵母培养物0.15%,比较研究酵母培养物和黄霉素对育肥猪的饲用效果。结果表明:①对照组猪腹泻频次为4;试验组猪健康状况良好。②试验组猪日均增重显著快于对照组猪(P<0.05)。③试验组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1),且试验组猪血清猪瘟抗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清GPT、GO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猪(P<0.05);而两组猪血清TP、UN、TG、vLDL、Ca、Mg、口蹄疫抗体和圆环病毒抗体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④试验组猪背膘厚、背肌纤维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猪背肌pH值、肉色、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以及肌粗脂肪、肌糖原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与黄霉素比较,酵母培养物不仅对猪有更好的保健促生长作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可改善猪的营养生化代谢和肉质。
2011年03期 v.15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周明;王井亮;吴义师;陶应乐;
选取健康、体重约56 kg的杜×长×大育肥猪64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头。对照组猪饲粮为基础饲粮加黄霉素20 mg/kg,试验组猪饲粮为基础饲粮加酵母培养物0.15%,比较研究酵母培养物和黄霉素对育肥猪的饲用效果。结果表明:①对照组猪腹泻频次为4;试验组猪健康状况良好。②试验组猪日均增重显著快于对照组猪(P<0.05)。③试验组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1),且试验组猪血清猪瘟抗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清GPT、GO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猪(P<0.05);而两组猪血清TP、UN、TG、vLDL、Ca、Mg、口蹄疫抗体和圆环病毒抗体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④试验组猪背膘厚、背肌纤维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猪背肌pH值、肉色、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以及肌粗脂肪、肌糖原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与黄霉素比较,酵母培养物不仅对猪有更好的保健促生长作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可改善猪的营养生化代谢和肉质。
2011年03期 v.15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周明;王井亮;吴义师;陶应乐;
选取健康、体重约56 kg的杜×长×大育肥猪64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头。对照组猪饲粮为基础饲粮加黄霉素20 mg/kg,试验组猪饲粮为基础饲粮加酵母培养物0.15%,比较研究酵母培养物和黄霉素对育肥猪的饲用效果。结果表明:①对照组猪腹泻频次为4;试验组猪健康状况良好。②试验组猪日均增重显著快于对照组猪(P<0.05)。③试验组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1),且试验组猪血清猪瘟抗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清GPT、GO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猪(P<0.05);试验组猪血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猪(P<0.05);而两组猪血清TP、UN、TG、vLDL、Ca、Mg、口蹄疫抗体和圆环病毒抗体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④试验组猪背膘厚、背肌纤维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猪背肌pH值、肉色、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以及肌粗脂肪、肌糖原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与黄霉素比较,酵母培养物不仅对猪有更好的保健促生长作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可改善猪的营养生化代谢和肉质。
2011年03期 v.15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改芳;赵燕;
2010年4月~2011年5月,通过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查阅有关文献等方法对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鸟类38科189种,兽类15科32种,两栖爬行类8科17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褐马鸡、金雕、黑鹳、金钱豹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鹰、大鸢、原麝、草原雕、雀鹰、白尾鹞、獐等2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14种。另外还有许多具有直接利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种类。
2011年03期 v.15 134-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改芳;赵燕;
2010年4月~2011年5月,通过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查阅有关文献等方法对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鸟类38科189种,兽类15科32种,两栖爬行类8科17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褐马鸡、金雕、黑鹳、金钱豹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鹰、大鸢、原麝、草原雕、雀鹰、白尾鹞、獐等2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14种。另外还有许多具有直接利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种类。
2011年03期 v.15 134-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改芳;赵燕;
2010年4月~2011年5月,通过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查阅有关文献等方法对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鸟类38科189种,兽类15科32种,两栖爬行类8科17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褐马鸡、金雕、黑鹳、金钱豹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鹰、大鸢、原麝、草原雕、雀鹰、白尾鹞、獐等2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14种。另外还有许多具有直接利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种类。
2011年03期 v.15 134-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欢胜;赵列平;赵广华;
为进一步提高梅花鹿受胎率,并形成配套的繁育技术,本试验对影响梅花鹿受胎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良、差3种膘情的梅花鹿发情率分别为93.8%,75.0%,4.4%,差异极显著(P<0.01);育成梅花鹿发情率为38.2%,经产鹿发情率为67.6%,经过幼鹿培育的育成鹿发情率为55.9%,经产鹿与未经产鹿发情率存在较大差异;梅花鹿母鹿拒绝公鹿爬跨前后1 h内输精的受胎率为83.3%,此外的输精受胎率51.9%,二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证实,膘情、经产与否、输精时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梅花鹿受胎率的主要因素。
2011年03期 v.15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韩欢胜;赵列平;赵广华;
为进一步提高梅花鹿受胎率,并形成配套的繁育技术,本试验对影响梅花鹿受胎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良、差3种膘情的梅花鹿发情率分别为93.8%,75.0%,4.4%,差异极显著(P<0.01);育成梅花鹿发情率为38.2%,经产鹿发情率为67.6%,经过幼鹿培育的育成鹿发情率为55.9%,经产鹿与未经产鹿发情率存在较大差异;梅花鹿母鹿拒绝公鹿爬跨前后1 h内输精的受胎率为83.3%,此外的输精受胎率51.9%,二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证实,膘情、经产与否、输精时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梅花鹿受胎率的主要因素。
2011年03期 v.15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韩欢胜;赵列平;赵广华;
为进一步提高梅花鹿受胎率,并形成配套的繁育技术,本试验对影响梅花鹿受胎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良、差3种膘情的梅花鹿发情率分别为93.8%,75.0%,4.4%,差异极显著(P<0.01);育成梅花鹿发情率为38.2%,经产鹿发情率为67.6%,经过幼鹿培育的育成鹿发情率为55.9%,经产鹿与未经产鹿发情率存在较大差异;梅花鹿母鹿拒绝公鹿爬跨前后1 h内输精的受胎率为83.3%,此外的输精受胎率51.9%,二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证实,膘情、经产与否、输精时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梅花鹿受胎率的主要因素。
2011年03期 v.15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袁永锋;李红娟;李引娣;
为了提高兰州鲇鱼苗培育成活率,测量了其从出膜到20日龄的全长和口径,根据口径和饵料生物的大小推测其适口饵料。采用在不同池塘放养不同密度的兰州鲇水花,在池塘中固定网箱,在网箱中分别放养不同密度进行鱼苗培育试验,对不同培育方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兰州鲇鱼苗出膜后到20日龄适口饵料依次为枝角类、摇蚊幼虫、团头鱼方鱼苗、颤蚓、鲤鱼鱼苗、卤虫;在池塘培育中兰州鲇鱼苗放养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网箱培育成活率高于池塘。
2011年03期 v.15 141-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永锋;李红娟;李引娣;
为了提高兰州鲇鱼苗培育成活率,测量了其从出膜到20日龄的全长和口径,根据口径和饵料生物的大小推测其适口饵料。采用在不同池塘放养不同密度的兰州鲇水花,在池塘中固定网箱,在网箱中分别放养不同密度进行鱼苗培育试验,对不同培育方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兰州鲇鱼苗出膜后到20日龄适口饵料依次为枝角类、摇蚊幼虫、团头鱼方鱼苗、颤蚓、鲤鱼鱼苗、卤虫;在池塘培育中兰州鲇鱼苗放养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网箱培育成活率高于池塘。
2011年03期 v.15 141-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永锋;李红娟;李引娣;
为了提高兰州鲇鱼苗培育成活率,测量了其从出膜到20日龄的全长和口径,根据口径和饵料生物的大小推测其适口饵料。采用在不同池塘放养不同密度的兰州鲇水花,在池塘中固定网箱,在网箱中分别放养不同密度进行鱼苗培育试验,对不同培育方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兰州鲇鱼苗出膜后到20日龄适口饵料依次为枝角类、摇蚊幼虫、团头鱼方鱼苗、颤蚓、鲤鱼鱼苗、卤虫;在池塘培育中兰州鲇鱼苗放养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网箱培育成活率高于池塘。
2011年03期 v.15 141-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文华;王永奇;唐婕;李斐然;张保良;
通过观察圈养林麝精神、毛色、呼吸、粪便、尿液等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繁殖和泌香等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制定林麝体况等级评定标准,为林麝的疾病防治、繁殖和麝香分泌等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人工养麝技术水平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03期 v.15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文华;王永奇;唐婕;李斐然;张保良;
通过观察圈养林麝精神、毛色、呼吸、粪便、尿液等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繁殖和泌香等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制定林麝体况等级评定标准,为林麝的疾病防治、繁殖和麝香分泌等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人工养麝技术水平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03期 v.15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文华;王永奇;唐婕;李斐然;张保良;
通过观察圈养林麝精神、毛色、呼吸、粪便、尿液等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繁殖和泌香等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制定林麝体况等级评定标准,为林麝的疾病防治、繁殖和麝香分泌等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人工养麝技术水平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03期 v.15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苏凤艳;宗颖;温铁锋;
为了优化白僵蚕卵磷脂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和L9(33)正交设计,以白僵蚕卵磷脂得率为指标,优选白僵蚕卵磷脂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超声辅助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3[m(料)∶V(液)=1∶3]。结果显示,确定的最佳工艺所得的白僵蚕卵磷脂含量较高,比常规溶剂提取法得率高2.73倍,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2011年03期 v.15 149-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苏凤艳;宗颖;温铁锋;
为了优化白僵蚕卵磷脂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和L9(33)正交设计,以白僵蚕卵磷脂得率为指标,优选白僵蚕卵磷脂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超声辅助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3[m(料)∶V(液)=1∶3]。结果显示,确定的最佳工艺所得的白僵蚕卵磷脂含量较高,比常规溶剂提取法得率高2.73倍,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2011年03期 v.15 149-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苏凤艳;宗颖;温铁锋;
为了优化白僵蚕卵磷脂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和L9(33)正交设计,以白僵蚕卵磷脂得率为指标,优选白僵蚕卵磷脂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超声辅助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3[m(料)∶V(液)=1∶3]。结果显示,确定的最佳工艺所得的白僵蚕卵磷脂含量较高,比常规溶剂提取法得率高2.73倍,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2011年03期 v.15 149-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列平;韩欢胜;赵广华;
为充分利用茸鹿的种间杂交优势,对东北梅花鹿与天山马鹿的种间杂交效果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花×马杂交F1代初角~三锯鲜茸产量分别是2.21 kg、2.59 kg、4.53 kg、5.82 kg,单产平均(初角~三锯)3.79 kg;鲜茸质量性状杂种优势率分别为54.01%、5.93%、23.77%、-3.88%,杂种优势明显;花×马杂交F1较东北梅花鹿单产水平提高分别为426.19%、109.27%、311.82%、149.79%,鲜茸平均产量较母本1.15 kg整体提高228.63%;花×马杂交F1的茸型分为花茸型、马茸型和中间型3种,花茸型占72%,马茸型占8%,中间型20%。研究证实,以东北梅花鹿为母本、天山马鹿为父本,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东北梅花鹿的生产性能是可行的,并具有实效性。
2011年03期 v.15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赵列平;韩欢胜;赵广华;
为充分利用茸鹿的种间杂交优势,对东北梅花鹿与天山马鹿的种间杂交效果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花×马杂交F1代初角~三锯鲜茸产量分别是2.21 kg、2.59 kg、4.53 kg、5.82 kg,单产平均(初角~三锯)3.79 kg;鲜茸质量性状杂种优势率分别为54.01%、5.93%、23.77%、-3.88%,杂种优势明显;花×马杂交F1较东北梅花鹿单产水平提高分别为426.19%、109.27%、311.82%、149.79%,鲜茸平均产量较母本1.15 kg整体提高228.63%;花×马杂交F1的茸型分为花茸型、马茸型和中间型3种,花茸型占72%,马茸型占8%,中间型20%。研究证实,以东北梅花鹿为母本、天山马鹿为父本,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东北梅花鹿的生产性能是可行的,并具有实效性。
2011年03期 v.15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赵列平;韩欢胜;赵广华;
为充分利用茸鹿的种间杂交优势,对东北梅花鹿与天山马鹿的种间杂交效果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花×马杂交F1代初角~三锯鲜茸产量分别是2.21 kg、2.59 kg、4.53 kg、5.82 kg,单产平均(初角~三锯)3.79 kg;鲜茸质量性状杂种优势率分别为54.01%、5.93%、23.77%、-3.88%,杂种优势明显;花×马杂交F1较东北梅花鹿单产水平提高分别为426.19%、109.27%、311.82%、149.79%,鲜茸平均产量较母本1.15 kg整体提高228.63%;花×马杂交F1的茸型分为花茸型、马茸型和中间型3种,花茸型占72%,马茸型占8%,中间型20%。研究证实,以东北梅花鹿为母本、天山马鹿为父本,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东北梅花鹿的生产性能是可行的,并具有实效性。
2011年03期 v.15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金龙;
对五趾乌骨鸡的后脚骨进行解剖学观察,发现五趾乌骨鸡后脚骨的大跖骨与副趾之间有1块副跖骨。副跖骨与第一跖骨之间易发生愈合。
2011年03期 v.15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金龙;
对五趾乌骨鸡的后脚骨进行解剖学观察,发现五趾乌骨鸡后脚骨的大跖骨与副趾之间有1块副跖骨。副跖骨与第一跖骨之间易发生愈合。
2011年03期 v.15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金龙;
对五趾乌骨鸡的后脚骨进行解剖学观察,发现五趾乌骨鸡后脚骨的大跖骨与副趾之间有1块副跖骨。副跖骨与第一跖骨之间易发生愈合。
2011年03期 v.15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朝辉;白世卓;朱蕴绮;王晓龙;
壶菌病为近年发现的两栖类动物重要传染病,对野生和养殖种群危害极大,为确定药用经济动物蟾蜍历史上壶菌病感染情况,提高养殖蟾蜍疾病防治水平,选取某博物馆馆藏采集于四川的蟾蜍标本32只,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进行壶菌检测,并对定量PCR产物克隆、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判定其来源。最终得到定量PCR标准曲线:Y=-3.0X+32.39;相关系数R2=0.999 6;检测结果为阳性样本12只,检出率37.5%。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我国的壶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一类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菌株呈现高度的亲缘关系;另一类则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壶菌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其独特性。这提示我国蟾蜍壶菌病的防制应更具针对性,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2011年03期 v.15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朝辉;白世卓;朱蕴绮;王晓龙;
壶菌病为近年发现的两栖类动物重要传染病,对野生和养殖种群危害极大,为确定药用经济动物蟾蜍历史上壶菌病感染情况,提高养殖蟾蜍疾病防治水平,选取某博物馆馆藏采集于四川的蟾蜍标本32只,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进行壶菌检测,并对定量PCR产物克隆、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判定其来源。最终得到定量PCR标准曲线:Y=-3.0X+32.39;相关系数R2=0.999 6;检测结果为阳性样本12只,检出率37.5%。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我国的壶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一类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菌株呈现高度的亲缘关系;另一类则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壶菌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其独特性。这提示我国蟾蜍壶菌病的防制应更具针对性,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2011年03期 v.15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朝辉;白世卓;朱蕴绮;王晓龙;
壶菌病为近年发现的两栖类动物重要传染病,对野生和养殖种群危害极大,为确定药用经济动物蟾蜍历史上壶菌病感染情况,提高养殖蟾蜍疾病防治水平,选取某博物馆馆藏采集于四川的蟾蜍标本32只,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进行壶菌检测,并对定量PCR产物克隆、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判定其来源。最终得到定量PCR标准曲线:Y=-3.0X+32.39;相关系数R2=0.999 6;检测结果为阳性样本12只,检出率37.5%。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我国的壶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一类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菌株呈现高度的亲缘关系;另一类则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壶菌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其独特性。这提示我国蟾蜍壶菌病的防制应更具针对性,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2011年03期 v.15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海东;董彦君;薛霖莉;赫晓燕;杨磊;
为研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在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正常羊驼皮肤黑素细胞,检测不同浓度α-MSH(0、10-9、10-8、10-7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一氧化氮供体(SNP)(0、10-5、10-4、10-3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阿黑皮素原(POMC,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前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α-MSH处理羊驼皮肤黑素细胞5 d后,NOS2mRNA表达量有降低趋势,10-8mol/L较为明显;SNP处理5 d后,POMC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α-MSH能诱导羊驼皮肤黑素细胞NOS2mRNA基因表达量降低。
2011年03期 v.15 164-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海东;董彦君;薛霖莉;赫晓燕;杨磊;
为研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在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正常羊驼皮肤黑素细胞,检测不同浓度α-MSH(0、10-9、10-8、10-7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一氧化氮供体(SNP)(0、10-5、10-4、10-3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阿黑皮素原(POMC,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前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α-MSH处理羊驼皮肤黑素细胞5 d后,NOS2mRNA表达量有降低趋势,10-8mol/L较为明显;SNP处理5 d后,POMC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α-MSH能诱导羊驼皮肤黑素细胞NOS2mRNA基因表达量降低。
2011年03期 v.15 164-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海东;董彦君;薛霖莉;赫晓燕;杨磊;
为研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在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正常羊驼皮肤黑素细胞,检测不同浓度α-MSH(0、10-9、10-8、10-7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一氧化氮供体(SNP)(0、10-5、10-4、10-3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中阿黑皮素原(POMC,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前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α-MSH处理羊驼皮肤黑素细胞5 d后,NOS2mRNA表达量有降低趋势,10-8mol/L较为明显;SNP处理5 d后,POMC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α-MSH能诱导羊驼皮肤黑素细胞NOS2mRNA基因表达量降低。
2011年03期 v.15 164-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锡涛;应璐;周学红;王槐;
采用骨龄学方法,对半人工养殖的120只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进行年龄鉴定,将样本分为6个年龄组(2~7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林蛙的性成熟年龄、生长速率及性别二型性等。结果表明:林蛙性成熟年龄为3岁;雌蛙平均体长(64.79±8.41)mm显著大于雄蛙平均体长(60.83±4.46)mm(P<0.05);雌蛙平均体重(27.75±10.02)g显著大于雄蛙平均体重(19.81±4.46)g(P<0.05);雌蛙平均趾骨直径(476.78±61.73)μm大于雄蛙平均趾骨直径(473.79±62.63)μm,但不显著(P>0.05);由von Bertalanffy′s(1938)方程得到雌蛙生长速率(0.429)小于雄蛙生长速率(0.567),由此推断出雄蛙生长快于雌蛙。
2011年03期 v.15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锡涛;应璐;周学红;王槐;
采用骨龄学方法,对半人工养殖的120只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进行年龄鉴定,将样本分为6个年龄组(2~7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林蛙的性成熟年龄、生长速率及性别二型性等。结果表明:林蛙性成熟年龄为3岁;雌蛙平均体长(64.79±8.41)mm显著大于雄蛙平均体长(60.83±4.46)mm(P<0.05);雌蛙平均体重(27.75±10.02)g显著大于雄蛙平均体重(19.81±4.46)g(P<0.05);雌蛙平均趾骨直径(476.78±61.73)μm大于雄蛙平均趾骨直径(473.79±62.63)μm,但不显著(P>0.05);由von Bertalanffy′s(1938)方程得到雌蛙生长速率(0.429)小于雄蛙生长速率(0.567),由此推断出雄蛙生长快于雌蛙。
2011年03期 v.15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锡涛;应璐;周学红;王槐;
采用骨龄学方法,对半人工养殖的120只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进行年龄鉴定,将样本分为6个年龄组(2~7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林蛙的性成熟年龄、生长速率及性别二型性等。结果表明:林蛙性成熟年龄为3岁;雌蛙平均体长(64.79±8.41)mm显著大于雄蛙平均体长(60.83±4.46)mm(P<0.05);雌蛙平均体重(27.75±10.02)g显著大于雄蛙平均体重(19.81±4.46)g(P<0.05);雌蛙平均趾骨直径(476.78±61.73)μm大于雄蛙平均趾骨直径(473.79±62.63)μm,但不显著(P>0.05);由von Bertalanffy′s(1938)方程得到雌蛙生长速率(0.429)小于雄蛙生长速率(0.567),由此推断出雄蛙生长快于雌蛙。
2011年03期 v.15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