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丽微;刘旭;刘振生;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2013年02期 v.17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3 ] - 董嘉鹏;刘振生;滕丽微;赵宠南;周恒伟;刘尊显;
2010年9月15~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10:00,14: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时和15:00~16:00时,休息在12:00~13:00时出现高峰期。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比较,年龄因素对牦牛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
2013年02期 v.17 71-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5 ] - 常素慧;姜春艳;张冬冬;孙蕾;郭芸;刘存发;郭慧;朱洪强;
通过对黄腹鲽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水分)以及微量元素、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并与已报道的牙鲆、大菱鲆的营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腹鲽肌肉干物质中蛋白含量为81.62%,氨基酸总量达79.59%,必需氨基酸为30.93%,肌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由此可见,黄腹鲽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013年02期 v.1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0 ] - 刘庆华;刘长桃;林欣;陈思恋;
对8只10月龄南江黄羊母羊(平均体重30.16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精料中分别添加1%、2%、3%中草药。采集瘤胃液测定pH值、氨氮浓度和细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试羊瘤胃液平均pH值在6.44~7.10范围内变动。随中草药添加水平的提高,pH值上升(P<0.01)。瘤胃液平均氨氮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2.73~39.84 mg/100mL,随中草药添加水平的提高,氨氮浓度增加(P<0.01)。添加中草药后,瘤胃中乳酸杆菌和淀粉分解菌数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但中草药添加水平对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说明,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改善瘤胃发酵功能,并促进乳酸杆菌和淀粉分解菌数量增加。
2013年02期 v.17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83 ] - 王博;邢婷婷;黄伟;刘忠军;
为探讨鹿血对牛蛙离体心脏收缩力和心率的影响,采用斯氏法离体蛙心,分别用不同的鹿血对离体心脏进行灌流,用BL420E生物技能试验系统记录离体心脏给药前、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梅花鹿外周血、梅花鹿茸血、驯鹿外周血和驯鹿茸血与任氏液对照组相比心肌收缩力增加42.27%~126.62%,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梅花鹿外周血和驯鹿外周血较比梅花鹿茸血和驯鹿茸血对增强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更为明显,但对各组间的心率没有影响(P>0.05)。
2013年02期 v.17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9 ] - 李长磊;赵福广;于亚洲;
14份疑似患副流感病毒病犬鼻咽拭子,处理后同步接种vero细胞,分离病毒。通过PCR检测、红细胞吸附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确定1株为副流感病毒,命名为CPIV-CC。该株副流感病毒具有吸附豚鼠红细胞能力,能使vero细胞出现细胞病变。F基因与其他的犬副流感病毒F基因同源性高达97%以上。
2013年02期 v.17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8 ] - 孔繁德;陈圣军;徐淑菲;张吉红;唐泰山;
为满足同时对IBRV和AKAV进行快速诊断的需要,根据牛疱疹病毒1型(BHV1)gB基因序列和赤羽病病毒(AKAV)的S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这2种病毒的特异引物,并建立了多重PCR方法,分别对其最佳反应条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得到2条与试验设计相符的311 bp(IBRV)和392 bp(AKAV)特异性条带;IBRV的灵敏度为0.13 pg/25μL,AKAV的灵敏度为1.04 pg/25μL。本试验方法的建立对于加强进出口牛IBRV和AKAV的检验检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02期 v.17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7 ] - 林贤梅;
2009年7~10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对海南赤麂(Muntiacus muntjak nigripes)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964 h的观察。结果表明,海南赤麂将最多的时间用于采食,其次是反刍和卧息,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海南赤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食草动物。性别、年龄和天气均是影响海南赤麂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的因素,在时间分配方面,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反刍和卧息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采食和移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卧息、移动和其他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天气条件对海南赤麂的移动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不同性别个体的各种行为出现的高峰相似,只是雄性用于卧息的时间较雌性高;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活动规律差异较大,其中成体和亚成体较为接近,而幼体的活动规律则与成体相反;不同天气条件下海南赤麂的活动规律变化较大,其中受天气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采食、反刍和休息。
2013年02期 v.17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7 ] - 李守杰;
临床选取确诊为角膜疾病但眼压正常的犬、猫共28例,运用雾化熏蒸给药法,结合中医疗法的优势,根据病症分型,辨证施治。结果治疗犬、猫角膜疾病总有效率达85%,此结合疗法可为眼压异常的犬、猫角膜疾病治疗提供一定治疗模式。
2013年02期 v.17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9 ] - 张富华;吴诗宝;杨立;李韶山;张莉;
2012年10月2日,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一头圈养条件下受孕的马来穿山甲产出一例畸形仔兽,产出时仔兽已没有生命体征,体重90 g,体长24.1 cm,雄性;幼仔头部多个器官畸形:隐眼,外耳发育不全,双侧唇腭裂,额顶部右侧有明显的凸起,身体其他部分发育正常;已制成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认为此仔兽畸形可能与母兽的营养改变、疾病或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本案例对今后妊娠期的穿山甲母兽饲养管理、疾病治疗以及保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2013年02期 v.1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