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泽芳;赵英;崔凯;
研究休情期银黑狐卵巢形态和卵泡的显微结构,以揭示银黑狐卵巢发育的一般规律。本试验于2012年12月份采集5只健康一岁龄银黑狐卵巢10枚,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宽、厚,用电子天平测量其重量,并对其表面可见卵泡数量进行统计,然后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各级卵泡分别观察1~3个,共计原始卵泡30个,初级卵泡20个,次级卵泡15个,三级卵泡12个,成熟卵泡10个,并进行拍照。结果表明:随银黑狐卵巢体积不断增大,其中80%的卵巢重量也随之增大;可见卵泡数量与卵巢体积及重量没有相关性;卵巢由被膜、皮质和髓质构成,髓质位于卵巢内层,分布着较多血管,皮质位于卵巢外层,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原始卵泡由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构成,初级卵泡开始出现透明带物质,到次级卵泡阶段发育完整,三级卵泡出现卵泡腔,卵泡及卵母细胞直径在有腔卵泡阶段比腔前卵泡阶段增长速度快,成熟卵泡的直径及透明带厚度达到最大,各级卵泡均有闭锁现象。
2014年02期 v.18 63-68+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泽芳;赵英;崔凯;
研究休情期银黑狐卵巢形态和卵泡的显微结构,以揭示银黑狐卵巢发育的一般规律。本试验于2012年12月份采集5只健康一岁龄银黑狐卵巢10枚,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宽、厚,用电子天平测量其重量,并对其表面可见卵泡数量进行统计,然后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各级卵泡分别观察1~3个,共计原始卵泡30个,初级卵泡20个,次级卵泡15个,三级卵泡12个,成熟卵泡10个,并进行拍照。结果表明:随银黑狐卵巢体积不断增大,其中80%的卵巢重量也随之增大;可见卵泡数量与卵巢体积及重量没有相关性;卵巢由被膜、皮质和髓质构成,髓质位于卵巢内层,分布着较多血管,皮质位于卵巢外层,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原始卵泡由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构成,初级卵泡开始出现透明带物质,到次级卵泡阶段发育完整,三级卵泡出现卵泡腔,卵泡及卵母细胞直径在有腔卵泡阶段比腔前卵泡阶段增长速度快,成熟卵泡的直径及透明带厚度达到最大,各级卵泡均有闭锁现象。
2014年02期 v.18 63-68+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爱善;侯晓云;刘振生;滕丽微;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2014年02期 v.18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爱善;侯晓云;刘振生;滕丽微;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2014年02期 v.18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娜;尤宏争;张韦;李文雯;孟一耕;崔宽宽;
通过改变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分析了星斑川鲽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胃、肠和肝胰腺蛋白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40,45,45℃;其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肝胰腺>肠。胃、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5,40,35℃;其淀粉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肠>肝胰腺>胃。胃、肠和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5,30,30℃;其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腺>肠>胃。
2014年02期 v.18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娜;尤宏争;张韦;李文雯;孟一耕;崔宽宽;
通过改变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分析了星斑川鲽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胃、肠和肝胰腺蛋白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40,45,45℃;其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肝胰腺>肠。胃、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5,40,35℃;其淀粉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肠>肝胰腺>胃。胃、肠和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5,30,30℃;其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腺>肠>胃。
2014年02期 v.18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浩;孟繁兴;胡桂学;董浩;张双;齐宇;李勇勇;
为筛选与鹅细小病毒VP2和VP3蛋白相互作用的鹅胚成纤维细胞蛋白,构建VP2和VP3蛋白的诱饵载体pGBKT7-VP2和pGBKT7-VP3。从pGEX-4T-VP1质粒中PCR扩增VP2和VP3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经测序验证鉴定后定向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载体pGBKT7中。将2个重组诱饵载体经PCR、酶切和测序验证后分别转化酵母菌H2YGold中,检测其在酵母细胞中有无自激活和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GBKT7-VP2和pGBKT7-VP3诱饵载体,且其对报告基因无自激活作用,对酵母细胞无毒性。由此说明,诱饵载体pGBKT7-VP2和pGBKT7-VP3可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VP2和VP3蛋白相互作用的细胞结合蛋白。
2014年02期 v.18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浩;孟繁兴;胡桂学;董浩;张双;齐宇;李勇勇;
为筛选与鹅细小病毒VP2和VP3蛋白相互作用的鹅胚成纤维细胞蛋白,构建VP2和VP3蛋白的诱饵载体pGBKT7-VP2和pGBKT7-VP3。从pGEX-4T-VP1质粒中PCR扩增VP2和VP3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经测序验证鉴定后定向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载体pGBKT7中。将2个重组诱饵载体经PCR、酶切和测序验证后分别转化酵母菌H2YGold中,检测其在酵母细胞中有无自激活和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GBKT7-VP2和pGBKT7-VP3诱饵载体,且其对报告基因无自激活作用,对酵母细胞无毒性。由此说明,诱饵载体pGBKT7-VP2和pGBKT7-VP3可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VP2和VP3蛋白相互作用的细胞结合蛋白。
2014年02期 v.18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霄蓓;王姗姗;孟浩;谢波;韩春梅;
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新发现的干细胞。为获得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建立鹿茸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模式,通过采用改良组织块细胞培养法对生长30 d的塔里木马鹿茸间充质层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特点。结果表明:间充质层样品组织块于1 d完全贴壁,贴壁后培养2 d即可观察到组织块边缘迁出少量细胞,贴壁后培养3 d,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并不断增殖,在组织块贴壁后5 d细胞生长融合。传代培养的2~6代细胞在培养到96 h细胞增殖达到高峰。原代培养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椭圆形,细胞呈菊花状排列生长;传代细胞形态呈梭形、不规则形,且排列无规则。本研究结果将为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014年02期 v.1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霄蓓;王姗姗;孟浩;谢波;韩春梅;
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新发现的干细胞。为获得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建立鹿茸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模式,通过采用改良组织块细胞培养法对生长30 d的塔里木马鹿茸间充质层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特点。结果表明:间充质层样品组织块于1 d完全贴壁,贴壁后培养2 d即可观察到组织块边缘迁出少量细胞,贴壁后培养3 d,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并不断增殖,在组织块贴壁后5 d细胞生长融合。传代培养的2~6代细胞在培养到96 h细胞增殖达到高峰。原代培养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椭圆形,细胞呈菊花状排列生长;传代细胞形态呈梭形、不规则形,且排列无规则。本研究结果将为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014年02期 v.1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琼;吴建平;刘丹;黄海涛;郭玉荣;
2013年3月上旬至6月底采集黑龙江省东北虎林园圈养东北虎的新鲜粪便,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圈养雄性东北虎不同年龄组春季粪便中皮质醇的含量。结果表明:壮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相对平稳,青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有小幅度的差异(P>0.05),3月与4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环境的改变接受能力最好的是壮年虎,青年虎次之,而老年虎则需要分泌更多的皮质醇来使其适应环境。因此,若对物种进行野化放归,壮年虎可优先考虑。
2014年02期 v.18 86-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吴琼;吴建平;刘丹;黄海涛;郭玉荣;
2013年3月上旬至6月底采集黑龙江省东北虎林园圈养东北虎的新鲜粪便,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圈养雄性东北虎不同年龄组春季粪便中皮质醇的含量。结果表明:壮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相对平稳,青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有小幅度的差异(P>0.05),3月与4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环境的改变接受能力最好的是壮年虎,青年虎次之,而老年虎则需要分泌更多的皮质醇来使其适应环境。因此,若对物种进行野化放归,壮年虎可优先考虑。
2014年02期 v.18 86-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耕;李艳香;滕丽微;刘振生;孙慧;滕云飞;
2011年11月~2012年1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狍冬季采食的植物类别共有17科25种,主要食物为粗茎鳞毛蕨、白桦、毛榛子、山杨和刺五加,可辨认的每种植物相对密度(RD)分别为36.01%、12.10%、7.24%、6.22%、6.07%,共占食物组成比例的65.29%。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7.76%,灌木次之,为14.94%,草本最少,为37.30%。计算出的Shannon-Wiener指数H'值为-3.25;均匀度指数J'值为-1.01;生态位宽度B值为7.12。
2014年02期 v.18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陈耕;李艳香;滕丽微;刘振生;孙慧;滕云飞;
2011年11月~2012年1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狍冬季采食的植物类别共有17科25种,主要食物为粗茎鳞毛蕨、白桦、毛榛子、山杨和刺五加,可辨认的每种植物相对密度(RD)分别为36.01%、12.10%、7.24%、6.22%、6.07%,共占食物组成比例的65.29%。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7.76%,灌木次之,为14.94%,草本最少,为37.30%。计算出的Shannon-Wiener指数H'值为-3.25;均匀度指数J'值为-1.01;生态位宽度B值为7.12。
2014年02期 v.18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王帅;钟立成;尹冬冬;吴新宇;
在碱性蛋白酶最适条件下水解鹿血清蛋白,水解时间为0~5 h,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的水解度(DH)随着水解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还原能力、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和Cu2+螯合能力随着水解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能有效抑制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生成(P<0.05)。结果表明,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活性取决水解时间,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是有效的抗氧化剂。
2014年02期 v.18 96-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帅;钟立成;尹冬冬;吴新宇;
在碱性蛋白酶最适条件下水解鹿血清蛋白,水解时间为0~5 h,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的水解度(DH)随着水解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还原能力、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和Cu2+螯合能力随着水解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能有效抑制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生成(P<0.05)。结果表明,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活性取决水解时间,鹿血清蛋白抗氧化肽是有效的抗氧化剂。
2014年02期 v.18 96-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吴玉娟;孔繁德;徐淑菲;叶妍妍;龚艳清;王仍瑞;
将甲鱼体表涂抹物在碱性蛋白胨水中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单菌落后分别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血清学方法及PCR进行鉴定,结果从台湾输入大陆的甲鱼中检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一株,不含ctx基因和toxR基因。为此,应加强水产品尤其是甲鱼的监测工作,防止霍乱弧菌在不同地区间的传播和流行。
2014年02期 v.18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玉娟;孔繁德;徐淑菲;叶妍妍;龚艳清;王仍瑞;
将甲鱼体表涂抹物在碱性蛋白胨水中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单菌落后分别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血清学方法及PCR进行鉴定,结果从台湾输入大陆的甲鱼中检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一株,不含ctx基因和toxR基因。为此,应加强水产品尤其是甲鱼的监测工作,防止霍乱弧菌在不同地区间的传播和流行。
2014年02期 v.18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鑫鑫;刘闯;唐连友;刘婷婷;薛原;华育平;
采用K-B法检测40株鹤源大肠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根据耐药表型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流行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表明:15株大肠杆菌为产ESBLs株。扩增出了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基因。产酶大肠杆菌耐药性明显比非产酶大肠杆菌严重。
2014年02期 v.18 104-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牛鑫鑫;刘闯;唐连友;刘婷婷;薛原;华育平;
采用K-B法检测40株鹤源大肠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根据耐药表型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流行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表明:15株大肠杆菌为产ESBLs株。扩增出了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基因。产酶大肠杆菌耐药性明显比非产酶大肠杆菌严重。
2014年02期 v.18 104-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蔡呈贵;
<正>1忌"乱加脾"新手养蜂常犯的毛病是往蜂群里加脾加础,致使脾面蜂数稀零,这是群势发展的大忌。主要危害:①幼虫多,哺喂蜂少,造成营养不良,导致相当一部分出巢新蜂先天性残疾(爬蜂)。即便能正常飞翔,也难得寿数;②夏季,由于脾多蜂少,工蜂煽风驱热很难顾及各个领域,过高室温缩短工蜂寿命并波及幼虫伤热(烂仔);③春冬季节不利保温,造成冷伤,极易引发疾病(烂仔和中
2014年02期 v.18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呈贵;
<正>1忌"乱加脾"新手养蜂常犯的毛病是往蜂群里加脾加础,致使脾面蜂数稀零,这是群势发展的大忌。主要危害:①幼虫多,哺喂蜂少,造成营养不良,导致相当一部分出巢新蜂先天性残疾(爬蜂)。即便能正常飞翔,也难得寿数;②夏季,由于脾多蜂少,工蜂煽风驱热很难顾及各个领域,过高室温缩短工蜂寿命并波及幼虫伤热(烂仔);③春冬季节不利保温,造成冷伤,极易引发疾病(烂仔和中
2014年02期 v.18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少东;王艳艳;
<正>魏氏梭菌病又称魏氏梭菌性肠炎,是一种高度致病性的急性传染病。发病兔死亡率很高[1-2],常给养兔业带来很大损失。笔者对该病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其发病机制,并制定防控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发病情况以断乳后7~10 d的仔兔患该病的较多,发病通常比较突然,前一天无明显症状,次日兔死在
2014年02期 v.18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少东;王艳艳;
<正>魏氏梭菌病又称魏氏梭菌性肠炎,是一种高度致病性的急性传染病。发病兔死亡率很高[1-2],常给养兔业带来很大损失。笔者对该病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其发病机制,并制定防控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发病情况以断乳后7~10 d的仔兔患该病的较多,发病通常比较突然,前一天无明显症状,次日兔死在
2014年02期 v.18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