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物学报

JOURNAL OF ECONOMIC ANIMAL

研究论文

  • 注射葡萄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及糖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许佑琪;刘群;张丹;王悦;姚学良;蒋泽昊;高燕;夏苏东;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机体糖代谢途径,采用注射葡萄糖法,分析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及糖代谢酶活力的变化。根据葡萄糖注射浓度,分别设置低浓度组(V组,0.3μmol/g)、高浓度组(K组,1.5μmol/g)及对照组(S组,0.7%无菌生理盐水组),注射后于0,1,3,6,9,12,24 h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注射葡萄糖后,凡纳滨对虾血糖先升高后降低,高、低浓度组变化趋势相同,在1 h达到峰值,恢复至基础水平时间不同。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低浓度组胰岛素在3 h达到峰值,高浓度组胰岛素在6 h达到峰值,后显著下降。低剂量组肝糖原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6 h恢复正常。高剂量组在6 h达到峰值后下降至初始状态。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己糖激酶、丙酮酸酶、醛缩酶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磷酸果糖激酶活力在注射葡萄糖后没有发生变化。注射葡萄糖后高浓度组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含量在6 h高于其他组。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个葡萄糖剂量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力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高糖导致凡纳滨对虾体内糖异生代谢混乱,肝糖原含量持续升高,胰岛素释放延迟。这可能是凡纳滨对虾表现出高糖不耐受的原因之一。

    2022年04期 v.26 237-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肌肉注射精氨酸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及精氨酸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王悦;夏苏东;刘群;张丹;许佑琪;蒋泽昊;吴彪;

    为研究肌肉注射精氨酸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和精氨酸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12±0.5) g的凡纳滨对虾570尾,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禁食24 h后,分别注射30 mg/mL精氨酸(L组),150 mg/mL精氨酸(H组),对照组注射0.01 mol/L pH 7.4 PBS缓冲液(C组)。于注射后0,1,3,6,9,12,24 h分别取样,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和精氨酸代谢相关酶活力。结果显示,注射精氨酸1 h后L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3 h内H组ALT活性显著升高,之后2组均恢复到注射前水平。注射精氨酸对血清中血糖、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0.05)。注射精氨酸后,L组和H组的精氨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24 h时2组的酶活性接近且显著高于注射前水平(P<0.05);L组和H组的一氧化氮合成酶和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先升高再降低,6 h时降至注射前水平后再次升高又降低,24 h时2种酶活性较注射前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组的精氨酸脱羧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24 h时活性显著高于注射前水平(P<0.05),且H组高于L组。注射高、低浓度的精氨酸均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精氨酸代谢过程中精氨酸酶、一氧化氮合成酶、精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但活性不稳定;注射24 h时,精氨酸脱羧酶的活性随注射精氨酸浓度升高而升高,而L组和H组的其他3种酶活性差异不大。研究表明,注射外源精氨酸对凡纳滨对虾体内精氨酸代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22年04期 v.26 245-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微囊藻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汪艳昭;黄兰英;张达娟;贾滢暄;张树林;毕相东;戴伟;

    通过向凡纳滨对虾血窦注射微囊藻毒素(MC-LR)进行染毒试验,探究MC-LR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按半致死质量浓度水平注射350μg/kg MC-LR后,1 h时毒素在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均含量最高,随后逐渐降低,肝胰腺中的富集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肝胰腺LPO和P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二者分别在72 h和24 h时达到最高(LPO:2.01μmol/g; PC:7.90μmol/g),MC-LR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产生氧化损伤;注射MC-LR后,对虾肝胰腺GST和GR活性显著升高(P<0.05),至8 h时达到最高(GST:181.64 U/mg; GR:21.77 U/m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逐渐降低。组织结构观察可见,染毒后对虾肝小管间缝隙逐渐变大,排列松散,星形多边形管腔结构异常,细胞核固缩,肝小管间血细胞含量增多,肝胰腺受到严重的氧化损伤。

    2022年04期 v.26 253-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饲料添加复合氨基酸对锦鲤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春艳;张震;仇钧仪;初宇轩;彭磊磊;罗鹏;陈成勋;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蛋氨酸和赖氨酸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体型、体色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将蛋氨酸和赖氨酸以7∶20质量比混合制成复合氨基酸,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0.6%,1.2%,1.8%,2.4%添加至基础饲料,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相同规格的健康锦鲤60 d。结果表明:在蛋氨酸和赖氨酸添加量为1.8%时,锦鲤外部体型中的体质量和体长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生长指标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氨酸和赖氨酸添加量为1.8%时,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鱼亮度(L)和黄质(b)分别在蛋氨酸和赖氨酸添加量为0.6%,1.2%,1.8%时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且添加量为1.8%时值最高,红质(a)各组无差异(P>0.05);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中,肝脏GOT和GPT值均在蛋氨酸和赖氨酸添加量为1.8%时最低;蛋氨酸和赖氨酸添加量为1.8%时的血液SOD值和肝脏SOD值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胆固醇和白球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饲料中赖氨酸和蛋氨酸量添加为1.8%,对锦鲤生长指标、体型、体色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效果最佳。

    2022年04期 v.26 2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日粮添加鱼腥草及鱼腥草素钠对锦鲤幼鱼肝功能、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吕兆君;仇钧仪;张震;李建胜;初宇轩;段江湖;梁雪莹;陈成勋;

    为探讨鱼腥草和鱼腥草素钠对锦鲤幼鱼血清、肝脏和鳃部的免疫、肝功能和抗氧化等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长(10.12±1.03) cm,体质量(29.98±8.80) g的锦鲤150尾,Y组鱼腥草添加量为6‰,S组鱼腥草素钠添加量为0.024‰,K组基础日粮(对照组)。使用基础饲料和试验饲料分别进行饲养,分别于0,7,14 d采样,分别检测血清和鳃中的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肝脏与鳃中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所测组织的总蛋白含量。结果表明:7 d时Y组血清中LZM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Y组血清中的TG、T-CHO含量呈下降趋势,14 d时S组血清中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 d时Y组肝脏中GSH-Px含量显著高于S组和K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7 d时Y组鳃中GSH-Px显著高于S组和K组(P<0.05),14 d时S组的LZM含量显著高于Y组和K组(P<0.05),Y组与S组的MDA含量显著低于K组(P<0.05)。说明饲料中添加适量鱼腥草和鱼腥草素钠均可提高锦鲤幼鱼的免疫,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但两者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鱼腥草组的作用效果较好。

    2022年04期 v.26 268-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池塘养殖环境因素对大口黑鲈生长、抗氧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仇钧仪;张春艳;吕兆君;张震;尚东维;陈移波;初宇轩;陈成勋;

    为探究养殖环境因素对大口黑鲈(Lepomis macrocephalus)的生长、抗氧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对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进行为期5个月养殖和定期采样,测定大口黑鲈每个阶段的生长、抗氧化和血清生化指标,对养殖池塘水温、亚硝态氮和溶解氧3个环境因素与大口黑鲈的生长、抗氧化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的肥满度与水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943,P=0.016),饵料系数与溶解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914,P=0.030),丙二醛活性、溶菌酶与亚硝态氮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40,P=0.017;R~2=0.915,P=0.029),根据相关性拟合出4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其他指标的变化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和饲料营养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研究结果为天津传统池塘养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2022年04期 v.26 276-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毛蚶容量指数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学研究

    冯雅楠;刘惠茹;郭永军;李永仁;

    为筛选不同容量指数毛蚶间的差异基因,寻找毛蚶容量指数性状相关基因。选取容量指数极端值(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毛蚶闭壳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和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各样本转录组测序过滤后共获得20.47×10~6~25.44×10~6条有效Reads,有效Reads数据量为6.13~7.62 G,所占比例均超过99.76%;19 493条unigene注释到GO数据库,占比为37.82%;8 548条unigene注释到KEGG数据库中,占比为16.58%。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了大量可能与毛蚶闭壳肌生长相关的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5 243个差异基因富集到三大门类中,参与了多个生理过程,如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细胞分解代谢、细胞拼接和神经闭壳肌连接处突触生长的调节过程等。391个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56 933条代谢通路,如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胆囊收缩素B受体、胃动素受体、ATP-dependent RNA解旋酶、二肽基肽酶3、酸性核糖体磷酸蛋白P1、BSG单克隆抗体和核糖体小亚基蛋白S3e等参与生物的摄食与代谢,可能在毛蚶生长过程中容量指数性状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04期 v.26 283-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a~(2+)、Mg~(2+)对硬壳蛤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

    石八军;郭永军;李永仁;梁健;梁爽;陈丽梅;马东怡;王瑞;张涛;张中华;黄亚冬;

    采用在养殖海水中添加不同金属离子诱导物的方法,研究单独添加和混合添加Ca~(2+)、Mg~(2+)对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诱导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单独添加和混合添加Ca~(2+)、Mg~(2+)对硬壳蛤幼虫的附着率和变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混合添加Ca~(2+)、Mg~(2+)对硬壳蛤幼虫的附着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混合添加Ca~(2+)、Mg~(2+)浓度分别为3.125,15.625 mmol/L时,可获得最佳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5.14%和59.16%;单独添加Ca~(2+)浓度为10 mmol/L,最佳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3.98%和51.18%;单独添加Mg~(2+)20 mmol/L时可获得最佳附着率和变态率,分别为81.04%和45.04%。

    2022年04期 v.26 293-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海洋酸化对缢蛏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梁健;朱飞霞;刘宇航;李永仁;梁爽;刘惠茹;郭永军;黄亚冬;

    为探究海洋酸化对缢蛏鳃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控制向海水中通入CO_2气体量的方式来模拟海洋酸化情境,设置对照组(pH 8.1)和酸化组(pH 7.7),养殖周期为35 d,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酸化条件下缢蛏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酸化可导致缢蛏鳃丝宽度变窄、鳃丝间宽度变大,侧纤毛变短,数量减少,存在部分缺失,引起摄食机能变差;鳃丝内扁平细胞、柱状细胞减少,引起呼吸机能变差;丝间连接、簇状连接、瓣间连接紧密性变差,可能会影响鳃丝充分利用双壳容纳面积进行摄食和呼吸运动的效率;中性黏蛋白的减少可能会影响缢蛏的免疫机能和生长,试验可为评价海洋酸化条件下缢蛏的适应机制奠定基础。

    2022年04期 v.26 299-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珍珠龙胆石斑鱼结节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高浩峰;邵蓬;武尊;吴雅婷;汪笑宇;

    鱼类结节病又称慢性肉芽肿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性。为明确珍珠龙胆石斑鱼结节病的病原,采集患病鱼组织进行病原分离,之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电镜观察、绘制生长曲线、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经病原分离和系统鉴定明确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结节病的致病菌为鰤鱼诺卡氏菌,该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哌拉西林、头孢噻吩、头孢曲松等5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022年04期 v.26 304-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1例半滑舌鳎出血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武尊;吴雅婷;高浩峰;何学欣;程浩森;闫雯;汪笑宇;邵蓬;

    为探究引起天津市滨海新区某海水养殖场饲养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出血病的原因及致病菌,从濒死舌鳎体内分离得到2株优势病原菌GST0901,GST0902,经过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致病菌株为GST0902。病鱼体表皮肤鳞片大面积脱落,解剖发现腹腔内有积液,内脏组织器官出血严重且坏死。经16S rRNA、gyrB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半滑舌鳎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2.149×10~5 CFU/mL。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vvhA和wza毒力基因。对48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氯霉素、阿莫西林和美罗培南等20种抗菌药物敏感。研究结果表明,创伤弧菌GST0902具有致病性,能感染养殖半滑舌鳎,引起肝脏、肠道等组织器官出血及坏死,以致鱼体死亡。病原鉴定、药敏试验结果可为半滑舌鳎鱼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4期 v.26 310-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虾养殖池塘微囊藻毒素厌氧降解菌群的选择富集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张玮锋;王鑫宇;戴伟;毕相东;秦庚华;吴疆;李亚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可造成对虾肝胰腺损伤,引发急性肝胰腺坏死等疾病,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底泥微生物厌氧降解在削减对虾养殖池塘MCs危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试验以MCs为唯一碳氮源,对初筛获得的对虾养殖池塘底泥中MCs厌氧降解菌群进行连续3次选择富集,并采用HPLC技术检测培养液中MCs含量变化,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Cs厌氧降解过程中菌群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3次选择富集,MCs降解率分别为91.2%,92.4%和94.6%,分离筛选出的MCs厌氧降解菌群以变形菌门为主,γ-变形菌纲假单胞菌属为MCs降解优势菌属。

    2022年04期 v.26 319-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21年天津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梁鹏飞;张树林;张达娟;王泽斌;李琦;戴伟;毕相东;

    为探究天津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多样性指数、多元统计分析和冗余分析等对天津近岸海域2021年7—11月鱼类底拖网结果进行鱼类群落结构组成、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捕获鱼类27种,属于7目16科25属,生态类型以暖温性、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包括矛尾虾虎鱼(Chaetueichthys stigmatias)、花鲈(Lateolabrar japonicu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和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eichthys hexanema)。鱼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99.35尾/(网·h)和6.13 kg/(网·h),丰度和生物量均在9月最高,11月最低。鱼类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北部各站位鱼类丰度明显高于南部,而生物量分布恰好相反。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H′的月间变化为1.68~2.27,9月最高。聚类分析表明,在80%相似性水平上,鱼类群落可分为A、B 2组,其中矛尾虾虎鱼、青鳞小沙丁鱼、花鲈和短吻红舌鳎在组间相异性的贡献率最高。RDA分析表明,温度变化是构成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2022年04期 v.26 326-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盐度和饵料对盐蚕豆虫生长的影响

    石雪;齐红莉;吕湘琳;刘家乐;

    为探究盐度和饵料对盐蚕豆虫(Fabrea salina)生长的影响,在35‰~55‰盐度时,对盐蚕豆虫投食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测定盐蚕豆虫生长率和体积的变化,应用Montagnes生长率模型对盐蚕豆虫的生长率曲线进行数值拟合。结果表明:盐蚕豆虫在35‰~55‰盐度时均可生长,低饵料浓度时生长缓慢,随着饵料浓度升高生长率也随之升高,当饵料达到一定的数值时,生长率趋于稳定,达到最大生长率μ_(max);喂食等鞭金藻的盐蚕豆虫的μ_(max)随盐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喂食普通小球藻的盐蚕豆虫的μ_(max)随盐度变化呈下降趋势;2种饵料喂养下盐蚕豆虫的体积随盐度升高而增大。喂食等鞭金藻的盐蚕豆虫的生长率大于喂食普通小球藻的生长率,Montagnes生长率模型拟合效果良好,该模型可用于评估不同盐度和饵料对盐蚕豆虫的生长率的影响。因此,在35‰~55‰盐度时可使用等鞭金藻作为饵料实现盐蚕豆虫的扩大培养。

    2022年04期 v.26 335-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综述

  • 虾青素在观赏鱼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高金伟;王洪柱;周文礼;

    虾青素是一种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酵母、细菌、微藻和水生动物等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医药、食品和保健品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饲料添加剂,虾青素在水产养殖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聚焦观赏鱼养殖,阐述了虾青素的结构和来源,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虾青素主要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虾青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v.26 342-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

    <正>一、基本情况水产学院前身是天津农学院水产系、水产科学系,创始于1976年,2013年撤系建院。学院弘扬天农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我国水产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及水产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学院设有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4个本科专业,

    2022年04期 v.26 23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2年《经济动物学报》总目次

    <正>~~

    2022年04期 v.26 351-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